歷史上的延安
從1935年到1948年,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(qū),是中共中央所在地,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。我們黨在這里經歷了奪取抗日戰(zhàn)爭偉大勝利、實現解放戰(zhàn)爭戰(zhàn)略轉折,開展整風運動、大生產運動,召開黨的“七大”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。
“幾回回夢里回延安,雙手摟定寶塔山?!敝薪瘓F用匠心筑就一座圣殿成為傳承延安精神最生動的課堂——延安革命紀念館,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的見證,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建人傳承紅色基因、助力中華復興的使命與擔當。
走!讓【企界】帶您走進這座紅色紀念館~
01 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
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,早在1950年7月1日,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正式對外開放,展出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。
而后的50多年里,紀念館歷經館址的多次變遷、館名的幾度更改、陳展內容的不斷豐富以及展出形式的日益多樣,始終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激發(fā)全國人民精神力量的生動課堂。
“紅色之城”是延安革命紀念館所處的大背景
雄健如“山”的建筑體型,堅松勁柏的趙家峁山丘,底色歷經風雨卻始終光彩如初;地面鋪設的同心圓節(jié)理,弧線有節(jié)奏地向中央匯聚,表達著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與愛戴……
這里是延安革命紀念館,巍巍寶塔,光芒永綻,滾滾延河,滋養(yǎng)初心。
設計師們匠心獨運,用特有的建筑語言傳承紅色基因、賡續(xù)精神血脈,將偉大的延安精神永久鐫刻于斯。
通向門廊的大石階平緩、寬闊,全高分為三臺,隱喻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經歷了土地革命、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三個階段。隨處可見的“窯洞”、七大會址等建筑元素,引發(fā)參觀者對革命歷史的緬懷和敬意。
02 匠心打造的背后
每年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瞻仰先烈 回憶歷史。
為了更好地發(fā)揚好紅色資源,讓參觀者體驗延安文化。2004年,延安市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建延安革命紀念館,中宣部將其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“一號工程”重點建設。
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承擔起這項光榮而艱巨的設計任務,主持整個項目的正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、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張錦秋。
金玉相映鑒初心,“玉質”還需“金相”。延安革命紀念館的設計包含了大量特定空間體系的營造,文脈場所的打造和主體形象的喻意。
紀念館的整體設計融于大的城市空間和山水格局,并與斜跨延河的彩虹橋形成南北軸線。
以彩虹橋為導向,沿軸線自南而北,紀念廣場、紀念館建筑、紀念館園區(qū)三大區(qū)域依次排開。
紀念館大門、紀念廣場、旱噴水池、毛主席雕像、紀念館主入口、序廳、紀念園景點、趙家峁松柏區(qū)等,構成豐富多彩的革命紀念景觀軸,形成紀念性空間體系的脊梁。
建筑與城市、建筑與環(huán)境和諧共融置身其中,仿佛把人們引入了那令人難忘的火紅歲月。
03 凝聚偉力啟新程
作為一座建筑,延安革命紀念館獲得了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(chuàng)作大獎”“新中國成立60年全國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”“陜西省優(yōu)秀工程設計一等獎” “全國優(yōu)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(yè)二等獎”等一系列美譽。
2015年,中國郵政發(fā)行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”郵票,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為了郵票上的“國家名片”。
運用新興科技手段,延安革命紀念館集中展現了各類文物2100多件,歷史照片1000余幅,讓廣大學習參觀者能夠多維度、多場景地體驗紅色經典,傳承弘揚“延安精神”。
百年征程波瀾壯闊,百年初心歷久彌堅。在中國共產黨開新篇、啟新程的征途中延安精神始終是寶貴的歷史財富。
曾經,我們在賀敬之的詩歌《回延安》里激蕩對革命圣地的無比向往。今天,我們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重溫崢嶸歲月、汲取奮斗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