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希臘海洋學家狄未斯托克曾言:"誰控制了海洋,誰就控制了一切。"歷史不停驗證著這句話,2000多年后的今天,在經濟全球化時代,海洋的魅力依舊不減半分。成本低、覆蓋廣、容量大等諸多優(yōu)勢讓海運成了全球貿易的大動脈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在國際貿易中,一噸貨物每一公里的運輸成本,公路是海運的26倍,航空是海運的95倍。
目前,在局部市場需求復蘇的帶動下,全球海運運費呈現(xiàn)出極端的“漲漲漲”模式!亞洲-歐洲,亞洲-美西、美東航線運價均出現(xiàn)了上漲的情況,其中以北美航線尤為火爆。
據(jù)2019年UNCTAD的報告統(tǒng)計,從商品重量的維度計算,海運貿易量占全球貿易總量的90%;按商品價值的維度計算,則占貿易額的70%以上。然而,疫情期間這條國際貿易動脈卻被攔腰切斷,裝箱運費離奇暴漲,船船爆艙柜位難求;近段時間全球海運漲價缺箱浪潮更是愈發(fā)洶涌,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?
1、頻頻爆艙,中美集裝箱艙位緊缺
以中美海運航線為例,目前中國至美國西海岸的艙位尤其緊張。八月中旬,財新援引一位運營美國線的貨代人士消息報道:"最近一個月都在忙美國集裝箱航線的出貨,幾乎船船爆艙,現(xiàn)在最早只能訂到三周后的艙位,想出貨的貨主出價都很爽快。"而且就算提前訂艙之后,也不排除遇到船舶箱位緊張被"甩柜"的情況。
以美西航線為例,過去5個月來運價幾乎月月上漲,3月美西線每FEU平均運價在1500美元左右,4月底上漲至1700美元,5月上漲至2000美元,6月中旬突破2700美元,7月底超過3000美元,到8月甚至增至3400美元,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已經呈現(xiàn)逾倍數(shù)上漲。
為何近期中美集裝箱艙位如此緊缺?首先,海外疫情嚴峻,全球海運業(yè)停航潮尚未解除,海運運力和集裝箱設備存在短缺情況。
自疫情爆發(fā)以來,由于世界各國大封鎖措施導致的全球貨物運輸需求急劇減少,為此,中外船運公司紛紛暫停航線,減少出口集裝箱的航次,并大幅拆解閑置的集裝箱船。例如,目前全球12大集裝箱運輸公司中就有11家削減運力,減少船隊數(shù)量;還有不少中小型的船運公司因為承受不住長期停航造成的經濟壓力,已經陸續(xù)倒閉。
根據(jù)航運分析機構Sea-Intelligence最新分析顯示,受新冠疫情影響,今年上半年全球集裝箱船的運輸量下降了6.8%。即便如今中國已經實現(xiàn)全面復工復產,歐美國家也重新啟動經濟活動,但是這一場疫情對集裝箱航運公司打擊沉重,要恢復往日正常的運輸狀態(tài)還需要時間。
其次,鑒于對美國政策走向的悲觀預期,許多美國客戶催促中國貨主抓緊生產,搶急發(fā)貨。這種提前透支未來出貨量的緊張行為,也讓中美航運公司缺箱情況愈發(fā)明顯。在港口集裝箱業(yè)務"青黃不接"階段,疊加對未來貿易擔憂情緒的影響下,中美航線運價更是屢創(chuàng)新高。
航運咨詢機構Alphaline指出,從6月22日起,有超過120艘閑置的集裝箱船已經重新起航,截至7月6日,全球閑置停運的集裝箱船有375艘,相當于185萬TEU,這遠低于兩周前報道的453艘232萬TEU。那么一期一會的航運業(yè)旺季真的來了嗎?
被稱之為全球海運市場晴雨表——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(shù),上周五漲1.1%,為連續(xù)第13天錄得上漲,報1595點,為7月20日以來新高。但這不代表海運市場已經"脫離險境"、航運公司可以"安全著陸"。
因為航運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(yè),和世界經濟發(fā)展有著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在經濟學里,全球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,國際海運量將上升1.6%。遺憾的是,全球經濟已經進入"危機模式",世行報告預測,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.2%,是"二戰(zhàn)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",也是1870年以來人均產出出現(xiàn)下降的經濟體數(shù)量最多的一年。
為此,不少國家紛紛祭出貨幣、財政等政策修復經濟,只是這條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注定道阻且長,其中最大的變數(shù)——美國疫情瀕臨失控邊緣,依舊該國糟糕的防疫應對,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持續(xù)復蘇的最大風險。且歐洲諸國矛盾重重,要達到我國目前防疫狀態(tài),全面恢復復工復產還需要更長的時間。
因而,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使得海運市場仍處于徘徊期。
這種形勢下,航運業(yè)分析機構對海運需求的預測變得非常困難,對航運公司而言亦是如此。知名咨詢公司德路里在6月份發(fā)布的報告稱,全球海運需求可能不會迅速回升,今年第三季度可能會繼續(xù)出現(xiàn)較大規(guī)模的停航。
謹慎起見,在前景尚未明朗之前,各大航運公司還是選擇抱團取暖,沒有相應增加運力,而是通過大幅提價的方式來賺利潤。但這些航運公司也有其苦衷,一方面如果運價低,運得越多可能賠得越多,停航可以減少運輸成本;另一方面,船舶供給變少,與需求端相匹配,起到穩(wěn)定運價作用,保持船東不會虧損太多。